题记:
“如果你了解沈从文和黄永玉,一定会失望,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和黄永玉,就没必要去凤凰。”你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凤凰。

因为沈从文,我知道了凤凰。因为《边城》,让我一直想去探求悲情少女翠翠动人的爱情故事的源头。想去看看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是否已经回来。从此,寻找我的边城,寻找心灵的那份宁静,成了我的一个夙愿。

来到湘西,没去张家界,而是直奔凤凰,迫不及待地踏上梦寐以求沈老先生的故里。那才是我想去的地方,我是跑着过来的,至少心早已飞过来了。当双脚接触青石板路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尝试着用肉体和灵魂近距离地接触她,在这个被称作凤凰的古老小城里寻找着昨日的故事,释放着那份未解的心情。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但我的心已随着沈老先生的脚步,沱江的水流,绊在水草中,迷失在这片湘西的大地上。。。
街道,窄窄的,至多不过一两米宽;青石铺就的街面上,有些些坑坑洼洼;街的两旁,是一间挨一间挤密的铺子。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吊脚楼还有那檐下飘动的白色床单以及那些穿梭来往于江水河面上的乌蓬船,不时见到的头
戴斗笠、肩背竹篓的土家族人和一些身穿苗族服饰、头裹蜡染围巾的老大妈,河畔石阶上梆梆声中的捣衣浣纱妇。这才是传说中的凤凰!这才是我心中的凤凰。凤凰就这么大大方方的袒露在眼前。
踏着窄窄的青石板,走过一条条街巷。品味这里的一点一滴,不知道哪块青石板曾是那位单纯得没有一丝杂念的翠翠曾经走过的。又在哪个角落里还隐藏着她和天保及傩送的故事。我一遍一遍的找寻着,希寄从哪块青砖,哪片青瓦里还能找到傩送夜半所唱的情歌,我不知道那歌声最终飘向了哪里,可翠翠终没有听到。如歌的岁月似顺着沱江滔滔而去,唯留那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来凤凰,我一定要去凭吊一下沈老先生的。沈先生的墓掩映在绿葱鸟鸣之中,在一片青幽的竹影下,很有沈老追崇的意境。一块巨石前,几棵桂树下,一片青石俏然树起,上面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在碑的背后有张充和的四句话:“不折不人,亦慈亦让,星半其文,赤子其人。”旁边还有黄永玉手书“一个士兵不是战死疆场,就是魂归故乡”的几个行书。没有多大的墓地,没有多少的鲜花,也没有什么大理石华表,一如先生的朴素,一如文人的简洁,一如沱江的静雅,却道尽了人生的沧桑,活着的意义。这时你才能真正读懂沈老,他与凤凰已经完全溶为一体。

黄昏中的凤凰,暮色已浓,月华如水,沿江的吊脚楼点亮盏盏红灯笼,映照下的江水五彩斑斓,在告诉着路人夜正慢慢地降临,古城开始呈现了她的另一番韵味,热闹的街头,游人如织,沱江的水面上灯光将两旁的树影、屋影,人影拉得老长、老长。。。。。。小舟上窈窕的小阿妹穿着苗族的盛装,唱着甜甜的民歌,城楼门口下的阿哥吹着葫芦丝,欢快而悠扬,他们用湘西特有的方式传达着情感,袅袅欲界绝满江飘荡感染着他乡的过客。这座古城走进了我的生命,听着酒巴里放着的忧郁的音乐,我竟然不知自己所处的就是触手可及的凤凰,思绪还在顺着沱江流淌,直至要流泪了--还是因为想到了翠翠。夜晚,满江的许愿灯随着水流渐近渐远地飘在水面上,点点烛光满载着祝福向远方飘去。在水面上画着如何美丽的长长的线路,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一串串红红的灯笼,倒映在江水中。沱江两岸、街道两边的酒吧,都亮起了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酒吧里歇斯底里的歌声已经让很多人忘记了时间,释放着那份压抑。

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过江虹桥上,我却有些迷茫了,一个人在寻找我心中的凤凰: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那才是沈老先生的世外陶源。怎么不留神,就掉入了另一个时代。我没有完成我的期待,我也没有找到梦想中的完美的凤凰,可我坦露了我的心,成就了心中那份超脱。此刻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置身古城,留在心底那永远也抹不掉的情怀,一丝洞察,似乎在倾诉着什么,指引着什么,但却从不在乎谁能听得懂。。。也许,凤凰因此成就了无数人梦中的念想。